天软的担当——写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建校15周年之际-冠通棋牌

 天软的担当——写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建校15周年之际-冠通棋牌
学院新闻
返回列表
天软的担当——写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建校15周年之际
时间:2025-09-23 来源部门 :天津教育报 文字作者: 点击:

回溯2010年前后的中国互联网版图,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焦虑的时代:移动互联网浪潮初起,软件产业从“工具辅助”向“核心驱动”加速转型,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,正亟需一批懂技术、能实践、适配产业需求的软件人才。彼时,本地高校虽开设软件工程专业,却面临“有理论无实训、有课程无场景”的困境——实验室设备跟不上技术迭代,学生毕业即面临“理论与产业脱节”的尴尬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下,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(以下简称“天软”)于2010年10月正式揭牌。学院以“破解人才供需矛盾”为初心,以“产教融合”为钥匙,开启了为天津信创产业提前铺路的征程。

这所由市教委、原市科委、市发改委、原市经信委、原市商务委和滨海高新区共建的“非传统高校”,从诞生之初就带着鲜明的“问题导向”基因。它不是简单的“学校 企业”合作,而是要搭建一个“让教育链对接产业链、让人才链匹配创新链”的平台。正如天软首批建设者们所言:“我们要做的,是把企业的生产场景搬进课堂,把高校的智力资源导入产业,让学生不用走出校门,就能触摸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脉搏。”十五年来,这份初心始终未变,天软用“锐意创新”的锐气,重构了信创人才培养的全新范式。

创新的锐气

重构信创人才培养“天软模式”

若将天软的人才培养模式比作一幅蓝图,其核心始终围绕“共生融合”四个字——打破高校与企业的壁垒,让教育与产业从“末端对接”变为“全链条耦合”。这种创新,不是零散的“点子”,而是一套系统的、可复制的“天软方案”。

生态构建上,它首创“双联盟 三平台”的协同网络。天软深知,单所高校的资源有限,单个企业的需求单一,唯有集群式联动才能形成合力。于是,它牵头组建了涵盖10余所天津本科院校的“高校联盟”,整合82所全国高校的软件专业资源;同时吸纳168家国内外软件与互联网龙头企业,组成“企业联盟”——从华为、奇安信到中软卓越、融创软通,这些企业不仅是“用人单位”,更是“育人主体”。在此基础上,天软搭建了“资源共享、实习实训、创新创业”三大平台:多媒体教室、项目实训室、实训机房、专业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等8万平方米的教学实训区,可同时容纳1万名学生上课实训;“天软・创魔方”国家级众创空间提供4万余平方米孵化载体,让学生的创新想法能快速落地;而“中北·天软创业学院”则成为高校与企业协同研发的“桥头堡”,形成了“学—练—创—就业”的闭环。

机制创新上,它打破了“师资”与“管理”的传统边界。天软实行“双聘双师”制——60%以上的师资拥有高级以上职称,100%的实践课程由一线企业工程师教授。这些工程师带着最新的项目、最实的需求走进课堂,把“人工智能应用开发”“云安全技术”“鸿蒙应用开发”等前沿技术转化为实践案例;而高校教师则深入企业,参与技术攻关,反哺教学内容更新。在学生管理上,天软创新推出“班级公司化”模式:一个班级就是一个“虚拟公司”,学生轮流担任“ceo”“项目经理”,从课程学习到团队协作,都模拟企业真实运作流程。业务2234班学生王萌曾说:“这种模式让我提前养成了‘职场思维’,毕业进入企业后,几乎没有适应期就能上手工作。”

实践体系上,它坚持“两前两真”的育人标准。所谓“两前”,是学习内容瞄准前沿技术、授课教师来自行业前沿;所谓“两真”,是用企业真实项目转化课程内容、让学生毕业设计“真题真做”。天软的实训课程比重超过60%,学生从大三年级开始,就能通过“学生与企业双选、学生与项目双选”,入驻企业参与真实项目开发。2024届毕业生许亚楠在天津众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时,已能独立负责软件项目实施。她感慨地说:“在天软,我们不是‘学完再做’,而是‘边做边学’,每一次实训都是一次‘岗位预演’。”这种模式,彻底打通了学生从“理论知识”到“实际能力”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奋进的答卷

十五载育人成果照亮信创之路

十五载栉风沐雨,天软的“创新探索”最终凝结成沉甸甸的“育人答卷”。这份答卷里,有数据的厚重,有案例的鲜活,更有对天津信创产业发展的突出贡献。

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,交出了“双高”成绩单。截至2025年9月,天软已累计与各高校联合培养学生12万余人,年实训人次稳定在1.1万左右,相当于为天津信创产业培育了一支“生力军”。更难得的是,这个“数量”背后是过硬的“质量”:近十年来,天软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始终保持在92%以上,行业对口率85%,留津率57%——这意味着每10名毕业生中,就有近6人选择留在天津,为本地软件产业发展扎根。学生的竞争力也得到企业认可:2024届毕业生高雯鑫同时拿到3家企业offer,最终选择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;业务2388班学生冷玲鹏在融创软通实习期间,因表现突出被企业提前“预订”。正如天软院长张玉波所说:“我们培养的不是‘纸上谈兵’的学生,而是‘上岗就能用、用了就顺手’的实用型人才。”

创新创业孵化,培育了“从0到1”的产业动能。天软的“价值”不止于培养人才,更在于培育产业生态。建院以来,天软累计孵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370余家,其中83家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21家获评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存续企业年产值近14亿元。天津市融创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典型案例:入驻天软后,借助“企业联盟”资源,与上下游企业整合产业链,8年间年产值从百万元增长到3000余万元,取得知识产权40项;国微智芯(天津)科技有限公司在天软“管家 专家”一对一辅导下,不仅顺利拿到营业执照,还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,年产值从不足百万元增长到500万元,入驻天开科创园,这个毕业季更吸引了10余名学生留企工作。近五年,天软孵化企业累计贡献产值约70亿元,获得知识产权千余项,真正实现了“育人”与“育产业”的双向赋能。

平台与成果认可,彰显了“行业标杆”的实力。十五年来,天软的创新实践获得了各级政府与行业的认可:它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、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、2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,承担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,成果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,连续三届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;2024年,它牵头成立“京津冀软件人才培养基地”,整合区域资源服务协同发展;2025年,它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建全国首家“广电视听人工智能学院”,向“ai 广电”等新领域拓展;同年,由它发起的“天津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协同发展联盟”成立,联合南开大学、天津大学等10所高校,推动软件人才培养“抱团发展”。这些荣誉与平台,印证了天软在产教融合领域的“先锋地位”。

未来的航向

以青春之姿勇立产教融合潮头

站在十五周年的节点回望,天软已从“破题者”成长为“引领者”;展望未来,面对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信创产业的新需求,天软依然保持着“不满足于当下、瞄着更高目标”的奋进姿态。正如天软院长张玉波在谈及未来规划时所说:“十五岁的天软,恰是青春模样。站在‘十五五’谋划的新起点,我们要积极做当下、谋未来,继续以‘至诚致力,卓异卓越’的校训精神为指引,在产教融合、职普融通、科教融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”

未来的天软,将继续深化“产教融合”的深度。进一步扩大“企业联盟”规模,重点引入人工智能、网络安全、信创等领域的头部企业,新增行业高度适配的实训类别,让教学内容始终与技术迭代“同频共振”;同时,优化“卓越软件工程师实验班”模式,面向京津冀高校扩容,联合多家企业定向培养学生,实现“招生与招聘同步、专业与产业对接”,让“真题实岗”培养覆盖更多学生。

未来的天软,将全力推进“职普融通”的广度。它将依托“京津冀软件人才培养基地”,加强高校与职业院校的合作,探索“高职—本科—研究生”贯通式培养路径,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“多样化成长通道”;同时,它将深化“班级公司化”管理模式,引入更多企业管理标准,让学生提前养成“职业人精神”,真正实现 “职普无界、能力为本”。

未来的天软,将持续提升“科教融汇”的高度。它将进一步做强“天软信创大学科技园”,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;同时,它将发挥“高端智库”作用,围绕信创产业、数字经济开展研究,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,为企业发展提供冠通棋牌的技术支持。正如天软党委书记侯洁所言:“我们的目标,是建成国内一流、天津特色的‘高质量产教融合平台、高水平成果转化平台、高效能社会服务平台’,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软件人才,为天津信创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。”

十五载风雨兼程,天软用“担当”书写了产教融合的答卷;未来岁月,它将以“青春之姿”继续前行——不辜负时代的呼唤,不辜负产业的期待,更不辜负每一位学子“学有成、业有就”的梦想。在天津建设“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”的征程中,天软终将成为那颗“不可或缺的螺丝钉”,用人才培养的“硬实力”,支撑起信创产业的“大未来”。

网站地图